軟式內鏡滅菌器生產商介紹軟式內鏡洗消質量監測可采用日測法、細菌培養計數法、蛋白殘留測定、隱血試聆及ATP生物熒光測定等方法。目前臨床多用細菌培養計數法,但有臨床研究發現ATP生物熒光測定效果更優。
(1)質量監測規范
首先,應在消毒后、使用前沒有被再次污染的情況下即刻采樣才較為客觀。如果將消毒后的軟式內鏡擱置一段時間再監測,可能內鏡已經被再次污染,這樣通過監測評價消毒的效果就失去了意義。其次,應每季度進行微生物學監測。然后,采用輪換抽檢的方式進行檢測。每次按25%的比例抽檢,內鏡少于或等于5條的,應每次全部檢測,多于5條的,每次檢測數量應不少于5條。
(2)檢測方法介紹
常用清洗效果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目測或借助帶光源放大鏡下檢測:此操作簡單易行,能及時觀察判斷;缺點為差異大,目測認為合格的,潛血試驗陽性率高達39. 6%~57.5%。
2)細菌培養計數法:
取清洗消毒后內鏡,采用無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從活檢口注入沖洗內鏡管路,并全量收集(可使用蠕動泵)送檢。將洗脫液充分混勻,取洗脫液1.0mL接種平皿,將冷至40~45 °C的熔化營養瓊脂培養基每皿傾注15~0mL,(36土1)°C恒溫箱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CFU/件)。將剩余冼脫液在無菌條件下采用濾膜(0.45 pm)過濾濃縮,將濾膜接種于凝固的營養瓊脂平板上(注意不要產生氣泡),置(36士1)°C溫箱培養48小時,計數菌落數。
當濾膜法不可計數時:菌落總數(CFU/件)=mCFU/平板)X50。式中的m為兩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數。
當濾膜法可計數時:菌落總數(CFU/件)= m(CFU/平板)十mf(CFU/濾膜)。式中的m為兩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數;mf為濾膜上菌落數。
對于沖洗液的培養,還應注意消毒劑的殘留。特別是含醛消毒劑,更難以除去并殘留在器械表面,在細菌培養時抑制了細菌的生長。因此,需要加入中和劑(如鄰苯二甲醛可以通過加入氨基乙酸來中和)。
3)潛血試驗:
主要監測洗滌后殘留血,基于有反應的方法取材于法醫鑒定技術,血跡中含有大量的過氧化酶,當殘留0.1 g的血跡,即可用微計量的檢測試劑進行檢測,該方法操作簡便、及時,觀察判斷迅速(30~60秒),價廉物美,值得在臨床推廣。
4)ATP生物熒光法:
是利用熒光素酶在鎂離子、ATP、氧的參與下,催化熒光素氧化脫羧,產生激活態的氧化熒光素,放出光子,產生560 m的熒光在裂解液的作用下,細菌裂解后釋放的ATP參與上述鷹便反應,用勞光檢測儀可定量測定相對光單位值(RLU),從而獲知ATP的含量,進而得知細菌含量。使用該儀器整個檢測過程只需1分鐘,且能檢測多種污染物,是一種綜合的評價方法。
ATP生物熒光檢測法檢測簡便快捷,且能檢測出多種污染物,為評估并改善清潔消毒水平提供一個客觀、實時的分析方法,可作為緊急情況下消毒內鏡的現場檢測及日常檢測起到預警篩查的作用。
幾種方法測定發現,ATP生物熒光法比傳統的細菌技術法能更快速測定清洗前后的細菌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