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清洗工作站生產商介紹說醫用內鏡是一種侵入體腔內的精密且昂貴的器械。內鏡應用已覆蓋到消化內科、呼吸內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婦科多個等科室,成為了臨床診斷與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醫務工作人員與衛生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內鏡的清洗。
內鏡清洗是由清洗、酶洗、消毒、沖洗、干燥、貯存等多環節和多途徑完成,復雜的操作過程給內鏡消毒效果帶來了諸多不便,清洗環節也時常影響內鏡的消毒質量。
內鏡結構的復雜性
內鏡設計復雜,很難徹底刷洗管道內的各個面,尤其是凹面、縫隙處,管腔內容易粘附人體有機物,如血液、粘液、組織等,如長期清洗不徹底,粘附的組織和分泌物在消毒滅菌中接觸戊二醛而凝固成結晶,造成送氣和沖水不暢;細菌就有可能在其縫隙或表面不平處粘附形成微生物菌落,使細胞外多聚物基質包裹形成生物膜,阻止消毒劑、滅菌劑接觸微生物細胞,導致化學和物理的消毒滅菌方法失敗。
內鏡有機污染物干結
在進行內鏡操作中,血液、粘液、組織等滲入內鏡管腔后未及時做初步處理,使器械上的污染物變干燥,干結的殘留血在器械軸關節、卡鎖部位沉積而引起腐蝕,造成難以去除的污點,使器械難以清洗,嚴重時導致器械再使用時受力即有斷裂的可能。
清洗、保養設備配置不完善
未配備專用清洗刷子、清洗設備、吹干設備,內鏡器械僅僅依靠流動水清洗,再用反復使用的毛巾擦干就直接去消毒。
清洗人員缺乏內鏡知識培訓
清洗人員操作前對內鏡器械的性能及清洗方法不熟悉,未打開器械關節,應拆卸的沒有拆卸清洗,使血液在此沉積。另外,由于內鏡器械放置過密重疊,未與清洗劑充分接觸,均影響其清洗質量。內鏡附件入口及頂端都是一些細長管道,有許多隱蔽的表面,固體可積貯,如蓋帽、活塞都可受到體液、血液和微生物的污染,由于清洗時間不足,使內鏡以上部位清洗質量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