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向醫學領域滲透,譬如微電子學、計算機技術、超聲技術、自動化技術等使得醫用內窺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內窺鏡相繼產生,其功能也不斷擴展,內鏡清洗工作站成為集檢查、診斷、治療、手術為一體的系列產品。
內窺鏡手術操作因為手術創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切口微小、疤痕小等優越性已成為未來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目前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內窺鏡的清潔消毒滅菌及規范管理問題也顯得尤為重要,引起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關注。
何為內窺鏡?
內鏡,即內窺鏡,是一類集中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器械、現代電子、數學及軟件等于一體的檢測儀器。自內窺鏡誕生以來的200余年里,其結構發生4次大的改進,由一開始的硬管式內鏡(1806-1932),半曲式內鏡(1932-1957)到纖維內鏡(1957以后)以及到如今廣為應用的電子內鏡(1983以后)。內窺鏡的外形和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影像的質量也得到了一次次質的提升。
電子內鏡的種類繁雜,分為軟式內鏡和硬式內鏡,包括胃鏡、腸鏡、腹腔鏡、膀胱鏡以及關節鏡等,用途不同,形態也不盡相同。
軟式內鏡和硬式內鏡有何區別呢?
1.外觀形態不同
軟式內鏡:鏡身柔軟,可彎曲的一類腔鏡。
硬式內鏡:鏡身主體不可彎曲或扭轉,硬式內鏡進入機體的深度和距離都遠遠低于軟式內鏡。
2.內部結構不同
軟式內鏡:一般包括以下基本構造:前端部,彎曲部,插入管,操縱部,接目部以及成像接口部。其前端部是硬性部分,端面有多個腔道和窗面,分別為送水送氣出口孔,活檢鉗出口孔,物鏡以及導光窗。送水送氣為共同出口,注氣時,氣體由此孔進入人體腔內使腔體擴張;注水時,水從此孔出來沖洗物鏡鏡面及手術野,使視野保持清晰。負壓吸引及活檢鉗出口孔為同一管口,當腔內有過多液體妨礙觀察時,按壓吸引按鈕,液體可由此孔吸入吸引瓶內;活檢鉗和其他治療器械也從此孔進入體腔內。彎曲部位于前端和插入管之間,由許多環狀零件組成蛇管,每對相鄰的環狀零件之間均可作各個方向的活動。插入管又叫鏡身或軟管部,內部為各類管道和鋼絲。操縱部包括角度控制旋鈕,吸引閥按鈕,送水送氣按鈕以及活檢管開口,術者可以在此操作各種按鈕已完成內鏡檢查和治療。
硬式內鏡:按照結構形式可分為直桿不可分離硬管內鏡、直桿可分離硬管內鏡、彎管不可分離硬管內鏡和彎管可分離硬管內鏡四大類。各類硬管內鏡結構一般包括外鏡管(或鞘套)、鏡體、光導束接口、目端接管以及成像接口部分。與軟式內鏡均有操作孔道不同,部分硬式內鏡鏡身無器械及水氣孔道,如腹腔鏡、胸腔鏡、縱膈鏡、關節鏡等;各類操作器械需通過另辟切口來進入體腔內,在硬式內鏡的監視和配合下完成手術操作。